close

  中新社南京12月12日電 題:打撈抗戰國家記憶的中國民間力量
  作者 楊顏慈
  77年前的戰爭之殤,留下無數民間記憶,如今,它們正在成為國家記憶的一部分。
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爆發77年後,一股民間力量的人生軌跡和抗戰記憶緊緊相連。
  年近七旬的退休數學教師費仲興,還在執著於這道“歷史證明題”;已過花甲的細菌戰訴訟團長王選,至今仍堅持為受難者搜證、請願、救助;不惑之年的南京商人吳先斌,自費徵集3700餘件民間藏品,創辦了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;“80後”女研究生文心,11年來一直走在關愛老兵和幸存者的路上……
  如今,不同階層、不同年齡的民間力量,正以自己的方式打撈著那段國家記憶,銘記,傳續。
  民間學者:撿拾散落的記憶碎片填補歷史的細枝末節
  “我只祈盼能將老人的記憶盡可能多地保存下來,共同為後人講述那段歷史,以及戰爭對他們一生的影響。”
  轉業軍人李曉方,20年來自費走遍了全國20多個省份及日本、韓國,先後尋訪到近千名戰爭受難幸存者。與時間賽跑,一天15個小時在路上,只為留存更多的抗戰記憶。
  費仲興走訪100多個自然村,為834名死難者找回被遺漏的姓名與人生。13年了,他還在執著地為“南京大屠殺”這道歷史證明題提供更多的“證明條件”,“我只是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。”
  多年來,民間自發的調查不曾間斷,南京、上海、金華……調查者的足跡遍及77年前被踐踏的領土,撿拾著散落民間的記憶碎片,填補著歷史的細枝末節。
  民間人士:向世界發出來自中國百姓的聲音
  “不少外國人來我這裡是因為好奇:如果真的沒有這段歷史,為什麼一個民間人士會自費去建一個博物館,還堅持了8年。參觀博物館之後,很多日本人是帶著驚訝和懺悔離去的。”
  南京民間抗日博物館館長吳先斌至今花費3000多萬元人民幣,一個人走過了博物館的“抗戰八年”。他說,建館不僅是興趣,也是為了讓世界聽到來自中國民間的聲音,更盼“集民間星火,燃和平之光”。
  國內國外,來自中國民間的聲音,正通過這樣的人群,傳播到世界各地。
  40多次走上日本法庭為180名中國細菌戰受難者訴訟索償的王選告訴記者,打官司是為了揭露歷史真相,討還歷史公道,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。
  如今,花甲之年的王選仍奔波於一線走訪調查,繼續尋找和記錄細菌戰真相。“初衷從不曾改變。”她說,“要將訴訟的歷史、調查的歷史都記錄下來,留給後人參考,因為我們自己也在成為歷史”。
  民間志願者:用愛點亮幸存者的“心燈”
  民間團體“1213志願者同盟”創始人文心,11年來走訪大屠殺幸存者與抗戰老兵共近500人。
  與其他研究者不同,文心更註重對於這一人群實際生活的改善和關愛。
  定期看望老人,給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,將貧困無依的老兵送進養老院並且儘力負擔老人就醫的費用。同盟的資金並不寬裕,均來自與民間愛心籌款。近8年來,同盟累計援助抗戰老兵近400人。
  文心希望,“媒體的鎂光燈熄滅後,讓我們用愛來點燃他們的心燈”。
  中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。這些民間人士告訴記者,當天仍會駐守在自己堅持了多年的志願崗位上,或是騎著車去尋訪紫金山上的碉堡,或是在博物館折一隻象徵和平的紙鴿,或是繼續陪伴在幸存者、老兵的身邊,不曾停歇,不會止步。(完)  (原標題:打撈抗戰國家記憶的中國民間力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x68sxwdv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